城镇居民心理健康普筛(AI智能方案)

全球精神障碍疾病负担沉重,新冠疫情使精神心理健康患者激增


       精神障碍是全球十大疾病负担之一,目前全球有近10亿人患有精神障碍,几乎每8个人中就有一位精神障碍患者。1990年-2019年,全球患病人数增长48.1%,新冠疫情后,全球抑郁症和焦虑障碍患病人数显著增加,其中抑郁症患者激增5300万,增幅高达27.6%,焦虑障碍患者激增6200万,增幅达20.8% 。

       我国精神障碍终身患病率高达16.6%,精神障碍防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2019年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中国疾病预防中心等多家机构发布的中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研显示,目前我国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16.6%,这意味着我们一生中有超过六分之一的概率会患精神障碍。

       新冠肺炎暴发期,对我国14592名普通民众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我国饱受精神心理问题困扰的人群众多,但公众对疾病普遍认知不足,就诊率较低。


      

       • 由于认知不足和社会歧视,我国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比例较低,约92%的精神疾病患者从未接受过治疗;

       • 虽然焦虑障碍在我国发病率最高,但对于焦虑障碍的认识却严重不足,只有40%的患者认为焦虑障碍需要治疗,认为自己需要接受足量治疗的患者仅有9.8%;

       • 《柳叶刀·精神病学》发表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团队在2012年立项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项目结果,目前国内抑郁障碍患者就诊率仅9.5%。大部分患者未及时就诊,大大增加了抑郁障碍的管理难度;

       • 目前仅有一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获得专科治疗。



我国精神障碍终身患病率高达16.6%,精神障碍防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公众对精神疾病认知有限,患者及家属受到社会偏见与歧视。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受歧视状况的调查研究显示:



       • 精神障碍患者不仅要承受疾病的折磨,还要忍受社会歧视所造成的压力与困境,致使患者自尊心受伤,讳疾忌医,不愿意寻求专业帮助,未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

       • 加强精神心理疾病的科普宣传,提升国民认知,改变社会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偏见和歧视,将是我国精神卫生宣传教育的重点,城镇居民心理健康普筛意义重大。

我国精神心理领域医疗资源严重不足

       截止2020年底,中国约有4万名精神科医生,每10万人中仅有2.9名,而英国每10万人中约有15名精神科医生,美国每10万人中约为12名,日本约为10名,香港地区约为4.4名。

       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增速远不及患者增速:

       • 目前中国平均每百万人口仅有20人能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这个数字还包括了不能做医学诊断,也没有处方权的心理咨询师,相比较,美国平均每百万人口有1000人能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是中国的50倍;

       • 最新公开数据,我国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数量1650家,国内80%的综合医院没有精神科,但抑郁症患者门诊量却每年至少增长20%。



       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线上诊疗用户大幅增加: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数据,受疫情影响,我国2020年和2021年线下医疗就诊人数相比2019年同期有明显下降,《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线医疗用户数量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2.98亿,同比增长38.7%。



数字化医疗在我国精神心理领域备受推崇

       • 与躯体疾病不同,精神类疾病大多不依赖于仪器设备的检查和生化指标的检验,而是通过医生和患者的交流,医生观察患者的行为和表述,依托医生强大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来进行判断,数字化医疗在精神心理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 由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共同拟定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精神科互联网诊疗的专家建议》中明确指出:与内、外、妇、儿等科室的病种相比,精神心理疾病多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和连续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因而更适合互联网诊疗模式。



新冠疫情后,国家政策密集发布,推动精神心理互联网医疗发展


城镇居民心理健康普筛方案